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内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说穿了就是“做人”二字。将其应用在戒毒康复中,主要体现教导戒毒人员如何学会“做人”。具体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念更新上。我国禁毒工作历史悠久,但科学戒毒工作开展得却比较晚。在长期的实践中,戒毒人员是受到歧视,甚至被作为违法人员加以处理的;个别时期,甚至还存在直接枪毙吸毒人员的极端做法。西方在戒毒上的态度也在不断进步,比较受文明社会认可的,是从医治病人的角度去开展工作,但由于中国社会的行政性特征,戒毒康复工作基本上靠各级行政机关在推行,严格按照这种理念,也未必妥当。因此,如何看待吸毒、戒毒,则是我们在戒毒康复工作中,借重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找到的一个新答案。 二是技术完善上。文化包含着规范、认知、艺术和器用四个方面,开展戒毒康复工作,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内容和可以去创设的形式参考。戒毒康复主要包括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两个方面。生理康复上,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不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道家,都有很多养生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集大成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内容。心理康复上,就是做人的问题,如何明了伦理道德,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强健自己的心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但有广泛的实践,还留存下来汗牛充栋的典籍可以参考;如静坐、冥想这些当代心理学中提倡的提高自我觉察能力的方法,在道家、佛家的修炼中都有阐释和实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戒毒康复中的应用阐释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戒毒康复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念更新,二是技术完善,下面具体加以阐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戒毒康复的理念更新指导 在前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注意到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是其代表,因此这里着重运用这三家的思想,对戒毒这一社会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当然,诸如法家、墨家思想,都曾经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时至今日,学界普遍认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影响绵延至今,在对当代的影响中,占据的位置更加突出,因此对其他各家的思想,暂时不予讨论;相信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推行,各家思想在戒毒及戒毒康复中的应用会逐步得到阐发;戒毒康复是戒毒工作的一环,在理念认知的问题上,需要涉及整个吸毒、禁毒、戒毒各方面,只有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定位戒毒康复这一具体环节;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整体思维的特点,因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戒毒康复理念更新的指导作用的阐释上,会涉及到各个方面。 1.儒家思想的理念指导作用分析 儒家自孔子创始,其思想渊源可追述到周公,经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不断发挥,已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修身、治国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发挥“人性”,而人性就是《论语》中反复论述的“仁”。仁乃做人的道理。朱子解释仁为“心之德,爱之理”,卽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戒毒康复的目的在于引导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就是回归于一个正常人、一个社会人。仁又可理解为人与人间的同情心,也叫博爱。吸毒者沉溺毒品而逃避现实,就是缺了博爱之心,缺乏对己之爱,对物之爱、对家之爱,对他人之爱,对社会之爱。对于仁的实现,遵从修齐治平之道,从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博爱入手。所以戒毒康复,首推仁,首推唤起其爱己之心、爱物之心、爱人之心。“仁”与“爱”的德行是完全一致的,“仁爱”二字在用语上也常常相连的,所以讲到仁就有了爱,仁爱是中国哲学的中心思想。 儒家提倡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开始、最基础的。而当代心理学也强调提高自我认知,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是人们发展健康的人际、获得和谐幸福的基础。体现在戒毒康复中,如何提高爱己之心,通过“修身”以完善自己,也是最基础的;那么如何修身呢,一是要“勤”,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戒毒者只有自省、自警之心无时或忘,才能真正远离毒品;二是要自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自强之心,才能奋发有为,尤其是家庭、人际、事业本来就受到损害的戒毒者,更需要自强之心,以亡羊补牢;三是中庸之道,反对过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吸毒往往是过度娱乐的结果;四是要重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是因为心中有“义”;戒毒者更需要心存“义”字,才能忍受得了他人的白眼,忍受得了毒品的再次诱惑,才能持之以恒,拒绝毒品。 “身修而后家齐”,有了这个基础,可以谈谈如何爱家了。儒家提倡孝悌,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悌”讲的就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原则。在家要侍奉父母,关心家庭幸福;兄弟姐妹之间谦恭礼让,长幼有序。要而吸毒者只顾自己的一时享乐,把家庭抛诸脑后,“不顾父母之养”,是大大违背“孝悌”的原则的。家庭一旦因吸毒而破裂,家庭成员之间即无法“以礼相待”,不但陷于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兄不兄,弟不弟的局面,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人伦悲剧。 儒家的“仁”,从家庭之爱出发,进而推广到“泛爱众”的高度,并给普遍的人际关系,设定了一个“信”的相处原则。吸毒者为了筹集毒资,对他人非但讲不了信,还坑蒙拐骗,连偷带抢,大大损害了社会道德,所谓“廉耻之意驰,而忿戾之色发”。重建戒毒者的人际关系,关键就在于重新树立信用;有信用,才有他人的支持,个人事业才能才有新的天地。 2.道家思想的理念指导作用分析 道教以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经》、《庄子》等为经典。主张清静无为、清静恬淡、顺应自然,故仁义礼乐,在所排斥,而以绝圣弃智、服从自然为原则;提倡清境寡欲的精神生活。在戒毒康复中,最宜于自我反省,调节身心上。 老子主张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然而,踏入吸毒误区的人,往往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很多吸毒者甚至是为了显示身份,追求潮流而吸毒的。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很多吸毒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赌博、抢劫。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就是在个人行为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道教还主张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行走于大地上,过着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这种人生注重淡泊名利,培养清静恬淡的心态,随遇而安;对于戒毒者来说,其吸毒正是因为执着于物质享乐,适当放下,才有利于其调节自己。这种人生还主张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这样的生活信条,可以帮助戒毒者一方面放下过去的包袱,不执着重复过去的成功,也不沉迷对过去的悔恨;另一方面可以乐观面对当前的困难,坦然面对他人的眼光和重新起步的艰辛。诗意的人生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道教放弃物欲,享受精神生活的立场,是帮助戒毒者康复身心,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灵丹妙药。 3.佛家思想的理念指导作用分析 佛法不但指导佛教徒解脱生命的烦恼痛苦,而且有助于普通信众的身心安康、家庭和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作为正信佛教徒,信仰佛法,以“八正道”为生活原则,以五戒、十善为提升生命的动力。从佛教的精神看来,吸毒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而且会导致欺诈、诽谤、恶口、窃盗、杀人等罪,所以应该被严厉禁止的。佛家将人生的万千障碍,总结为三种最基本的烦恼:贪(贪爱)、嗔(怨恨)、痴(迷执),又称“三毒”。毒者,不清净也。因贪爱享乐而吸毒,因染毒瘾而嗔,复有更加沉迷,痴迷不悟。吸毒,可说三毒“全中”。 佛教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充满着各种苦难,只有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获得解脱,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所谓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对于康复期的戒毒者来说,坚持八正道,有助于坚定戒毒信念,重新审视过往,明确目标,坚持不屑。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分别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和“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以此指导戒毒康复,则可帮助戒毒者在改善自身修养的同时,理解社会规则,促进积极适应。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佛教“戒、定、慧”的修持层次,建立相应的戒毒康复的三个层次。“戒”是起步点,“定”为中心,“慧”为康复的目的。一要戒财,接受家人监管;二要戒散,合理规划时间的运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三要戒行,不以吸毒来缓解情绪和压力,而是调整为找人倾诉,或寻求辅导;四要戒懒,避免依赖,要主动承担责任;五要戒无恒,在戒毒一段时间后,放松自我要求,重蹈覆辙。有了“戒”的基础,就会由戒生定,达到一个心境宁静不动的境界,离开吸毒时内心充塞着的享乐的欲望、侥幸的心理等。最后,由定发“慧”,慧是智能的层次,戒毒者提高了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认知层面上改变不理性的想法,加深了自我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