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定王台 于 2016-5-5 14:33 编辑
在预防复吸治疗中通常会用到一些概念,以下作简要介绍。 1. 高危情境(high- risk situation) 药物依赖者戒毒后通常有以下危险情境:处于熟悉的与用药有关的环境中;体验到负性情绪;过度愉快的体验;感到无聊;使用兴奋剂状态;体验到躯体的痛苦;渴求感;突然拥有许多现金;认为偶尔用一次药没有关系等,不同的药物依赖者可能有不同的高危情境,帮助药物依赖者识别自己的高危情境有助于帮助其预防复吸。 2.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 自我效能理论( self- efficacy theory)是由班杜拉(A.Bandura1982)提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生活某方面的能力、知觉或信心,一个操守者如果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改变的动机就会较强。如果个体能够在高危情境下完成一次有效的应对反应,他的自我敷能感就会提高,复吸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没有恰当地进行应对,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他会感到无助,进而反复用药以获得即刻的满足,导致完全的复吸。 3. 破堤效应( abstinence violation effect, AVE) 破堤效应是与复吸相关的认知-情感反应,关系到最初的偶吸能否导致完全的复吸。破堤效应前提是病人承诺保持绝对操守,他将“不再犯”的规则绝对化,规则过于苛刻,坚信使用药物是不可接受的,认为绝对不能犯错误,一旦越界,会感到非常可怕,难以接受内心的冲突。为了降低这种负性情绪,就会倾向于过去一贯采用的不良应对方式——继续吸毒,并将自己重新定义为无助的依赖者,不再进行任何努力。一次偶吸会通过破堤效应导致完全的复吸。破堤效应越强烈,复吸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堤效应的产生与患者固有的归因方式有关。如果个体将偶吸归因到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上,做悲观的归因(如认为自己缺乏意志),就容易发生破堤效应;如果个体将偶吸归结于外部的、暂时的(可变的)、特殊的、可控的因素上,做乐观的归因(如将偶吸归因为自己一时性的对高危情境应付的失败),产生破堤效应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个体就会继续保持一种自我控制感。 4. 看似无关的决定(seemingly irreilevant decisions,SID) 当病人完成脱毒治以后,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成功地保持操守有正性的期望。但是不久,他开始做一些“小小的决定”,这些小小的决定会让患者暴露于复吸的危险情境中,如果患者没有认识到并及时制止,就会从操守发展为复吸。这些决定被称为看似无关的决定(SID)。常见的SID有:主动暴露到危险环境中(“我只是随便拜访他。我不认为他还在吸毒”);检验自己拒绝诱惑的能力(“我知道我能应付”);把自己的操守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只要父亲不管我,我才开始戒”);坚持要果在危险环境中(“看看治疗是否有效”)。SID是非常危险的,是一种常见的导致高危情境的心理过程。虽然在某个时间段上并不一定显得特别可怕(如去哪里吃饭,回家的路线,是否去看朋友),但是一系列小决定会一步步将人带人复吸的危险境地,并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使情况迅速恶化。合理化和否认是SID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病人不清楚这个过程,经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高度危险的场景,只有在事后回想才能认识到这些决定的影响,这是一个自我欺骗的过程。
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