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平安福 于 2017-6-25 22:01 编辑
在我们所遇到的患者及其家人中,不少朋友在戒毒方面总想着走捷径,想着有快速方法能戒毒成功。如寻求特效戒毒药、送戒毒所、换个环境居住等。却不能理性地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吸毒了,并且难以停止下来。
本文就来讲讲让吸毒患者换个环境居住的方法是否更有利于戒毒?
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1959年到1975年的美越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军事战争,这次战争给广大美国人民带来很多意外的伤痛,其中之一便是美军士兵普遍吸毒。
截止到1970年,几乎每一名越战士兵都接触过海洛因,通常都是在抵达越南后的头几周内由战友提供的。一名战士说自己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海洛因就是在走下抵越飞机之际,一名要搭乘同驾飞机的回国战士给他的。
截止到1971年,据粗略估计,近半数美军越战士兵都至少吸过一次毒,主要是海洛因,其中多数人是长时间内不止吸一次毒,并且多数人吸毒的种类不止一种。
当时在美国的海洛因价格比越南战场上的要昂贵数倍,且纯度更低,因此人们担忧吸毒者对毒品上瘾的几率更大,犯罪行为也会更加猖獗。于是,政府便建立特殊的监督体系,检测被遣送回国的越战士兵在回国之前是否吸毒,并帮助吸毒士兵戒毒。
越战士兵回国后,极少有人复吸,这让国人为之震惊。复员后的士兵中,只有7%的人再次吸食过海洛因类毒品,不到1%的人表示回国后曾经复吸。即便是那些在越南战场上已经对毒品上瘾的士兵,也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回国后毒瘾没戒掉。
同国内这些关于吸毒的统计数据相比(在中国,吸毒患者的1年之内复吸率保守估计一半以上),这个数字要低很多:有人大概已经猜测到多数士兵吸毒与自己的问题有关。从战场返回后,战后恐惧压力综合症是他们普遍面临的心理现象,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调节,从这个角度来看,极低的复吸率也让人吃惊。
越战本身及其战后所发生的事情都与人们对吸毒问题的普遍看法相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对海洛因上瘾是多次吸食的结果,一旦上瘾便几乎不可能再戒掉。而越战士兵的经历表明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很多吸食过海洛因的战士都没有上瘾,即使上瘾,多数人在回国后也能成功地戒掉。
越战士兵的吸毒事件是整个吸毒史上奇特的一页,并非常有利地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环境的改变能对吸毒者的吸毒方式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美国士兵被派往越南战场作战,他们都非常年轻,远离家乡熟悉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不再受惯有的社会和道德制约,对多数人来说,那种经历令人茫然、困惑且经常感到极度恐惧,而逃离战场又几乎不可能,除非自残致重伤才可能被遣送回国。当时越南的毒品价格低廉且购买方便,于是吸毒就成为他们排解苦闷、逃避现实的理想方式。
越战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都让士兵不易避免吸毒。首先是心理方面。突然离开和平、熟悉的国内环境而来到陌生且及其危险的异域战场,这让他们倍感沉重,从而增加其吸毒的可能性;战场上大家的内心都充满恐惧,体力透支,军旅生活单调无聊,而吸毒真是缓解身心疲惫的有效方式。
★ 越战士兵回国后,为什么有90%以上的人不再复吸了?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成语——“饮鸩止渴”
成语解释:鸩(zhèn):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我们认为:对于吸毒成瘾者来说,成功地戒毒不只是拿走他的“鸠”,更重要的是帮他解决“渴”——这恰好是很多成瘾治疗所欠缺的。如果不给人提供充足的“水”,仅仅是停了“鸠”,这个人的痛苦同样都不到解决,只会陷入更加深入骨髓的煎熬。
而什么样的“水”是既能解渴,又有益于这些士兵长远健康的呢?有以下3点:
1、生命的安全
2、心灵不再遭受恐惧
3、家的温暖
所以,当士兵回国后,以上3点都得到了满足,自然就没有必要去吸毒了。
也可以说成士兵在越南战场上一刻也不想呆了,天天想着回家,所以才用毒品去“替代”这个家(每一次吸毒,毒品可以暂时麻醉士兵的大脑),而一旦回到家了,就再也不需要家的精神替代品了——毒品。
如果你是吸毒患者,你想换个居住的地方戒毒,你就得好好考虑在你所居住的那个地方有没有你需要的“水源”?
也请想想,如果呆在当地,是否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水源”?
在我们所接触的吸毒患者中,有一些患者为了戒毒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其中一部分是有家人陪同的。他们在外面呆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不久又开始吸毒了。
我们认为,为了戒毒换一个环境是可以去尝试的方案,但付出的成本较大,远离家乡将会失去很多熟悉的东西,这种戒毒方法是不是舍近取远了?具体就要看有没有条件和必要做出这种尝试。
最后请大家思考下,无论你是患者的家人,还是戒毒从业者,包括患者自己,你目前使用的戒毒方法,能让患者找到所需之”水“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