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宁波奉化城区的一个KTV里,杨某正在偷偷地吸食毒品。其被奉化溪口派出所民警被抓获后,不承认吸毒,也不配合尿检。于是,溪口派出所民警会同奉化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采集了杨某的毛发,送杭州委托一家司法鉴定中心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杨某的毛发里面存在氯胺酮,俗称K粉。”民警蒋岁金说,据此依法认定杨某有吸毒行为。
以往,遇到吸毒人员拒不承认吸毒也不配合调查的情况,公安机关往往显得很被动。如今,即便是这样“零口供”的情况,吸毒者也能“原形毕露”。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项毛发检测吸毒的新技术。
30分钟检测90个样本 追溯期可达6个月
记者了解到,在禁毒工作中应用毛发检测吸毒新技术,是近年来省公安厅禁毒总队联合有关科研单位研发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也是浙江省禁毒领域的一项重要科技创新,目前在全国同领域居于领先水平。
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可将吸毒追溯期从原来的3到7天提高到现在的3至6个月,解决了传统尿检措施追溯期短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目前,该项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筛查发现隐性吸毒人员和管理戒毒人员等工作中。
查处吸毒违法行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防止复吸和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
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尿检等措施因为追溯期短,对查处吸毒造成一定瓶颈,也对基层执法工作带来不便。毒品通过吸食进入人体后,随同血液、体液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吸毒后一般3至7天,就由于代谢而难以通过尿液、血液、唾液精确检测出毒品成份,导致部分吸毒人员规避查处和管理。而传统的实验室毛发毒品鉴定,受技术、成本等因素影响,尚难以在基层大批量应用。
2015年以来,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依托联合毒品实验室,对分子马达毛发检测吸毒技术实战应用进行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可在30分钟内对90个样本量同时实施同一批次检测,检测结果准确率高达99%,在初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吸毒检测技术方面的重大创新。
2016年3月,省公安厅对“毛发中毒品检验方法”进行立项;2017年2月,省质监局通过地方标准认证,并于同年3月发布施行。该标准的发布施行,尤其是分子马达毛发毒品检测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毛发毒品检测大批量样本初筛技术的空白。
先用于社区戒毒康复 剃光头也逃不了
毛发检测吸毒新技术率先用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
2015年11月,省禁毒办对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对象抽样30%进行毛发毒品检测初筛(样本量3700份),从中发现日常尿检呈阴性的对象中有27%存在吸毒嫌疑,从而提高了吸毒人员管理的准确性与针对性,对复吸人员形成强大威慑。通过毛发检测毒品的初筛应用,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尿液+唾液+血液+毛发”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打造了吸毒检测“浙江样板”,同时也在评价戒毒效果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016年,余姚市开始运用毛发毒品检测初筛技术,对该市社会面吸毒人员采取每三个月普检一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复吸比例从起初的30%下降至2%。一些心存侥幸的社会面吸毒人员为逃避毛发检测,甚至采用了“剃光头”的方法,但这并不影响对他们的毛发检测和吸毒认定。
2017年,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在研究下一阶段加强禁毒基层基础工作意见时,把推广应用毛发检测吸毒技术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规划了明确的目标任务。省公安厅还下发了《关于做好毛发毒品检验鉴定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各地推进毛发检测初筛、开展毛发检验鉴定、加快检验鉴定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省公安厅、省禁毒办修订发布了《吸毒人员分级分类管理规定》,将毛发检测毒品列为社会面吸毒人员日常管理措施,依据不同戒毒措施设定相应检测频次,有力推动此项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2018年,省禁毒办在中央禁毒专项转移经费中专门列支300余万元,用于各市以及重点县(市、区)毛发检测吸毒相关设备配备。已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人次,为该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