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查看: 2018|回复: 0
打印

10个吸毒成瘾的人里有几个会患精神分裂症?

    文章开头,请自测一下:

你是否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打卡各种咖啡店?
你是否在外点喝的,如果有咖啡,就绝不会选其他饮品?
你是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咖啡杯?
你是否会每天都会至少喝一杯咖啡?
你是否觉得如果不喝咖啡就好像少了什么,无法专心工作学习?
如果中了2条或以上,那么恭喜,不喝咖啡会死星人,说的就你啦——每天都离不开咖啡,哪怕一天不喝都是种煎熬。这部分人除了喜欢咖啡的香味和口感外,还有对咖啡产生的“依赖性”。
那么,咖啡依赖会对大脑有损害吗?怎么增减咖啡用量才对大脑最好呢?
咖啡成瘾是怎么回事?
咖啡中的咖啡因会阻断大脑中让你感到困倦的神经递质所发挥的作用,让你在喝完咖啡后的几小时内感觉更加清醒。此外,大脑自身的某些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奖励物质多巴胺),会让人工作效率更高。
最终它们会在大脑中四处游走,反过来又会导致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从而使你更加清醒和警觉。如果你因为照顾病了的孩子而彻夜未眠,第二天却还得上班,这可能会很有帮助。
然而如果打算每天都使用这个功能,就应该清楚,大脑总会试图去补足那些你让它推迟的事情。当令人感到困倦的神经递质被喝下的咖啡多次阻断,达到一定频度时,大脑就会为其制造更多的受体系统。
结果就是,如果从未喝过咖啡,那么一定量的咖啡就能让你回到和先前差不多的状态,而现在则必须喝更多的咖啡,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然而,如果突然有一天没喝咖啡,就会遭遇“负分状态”。当受体系统不再为咖啡因所阻,能让人感到困倦的神经递质就会有更多的受体系统可以施加影响,就会越发感到困倦。这时依赖性便产生了。
如果想要戒除咖啡的依赖性,而身体又已经习惯接受大剂量的咖啡因时,明智的做法是逐渐降低剂量,而不是突然停掉。
当停掉咖啡后,受体系统会在一周或一周半后恢复正常。不过当再次闻到刚煮好的咖啡的香味,还是会觉得没有什么比咖啡更渴望的了,即便距离上一次喝咖啡已经过去了好几周。
而且,咖啡发挥的效果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如果在午餐时间喝一杯咖啡,那么到晚上10点还有超过25%残留在体内。即便这不会让人睡不着,也会让睡眠质量明显降低。一旦睡着,也不是对身体有益的深度睡眠。那样的话,第二天只怕需要的咖啡会更多。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日摄取的咖啡因应以300mg为限,大概就是3杯中杯美式的量。如果每日摄取400mg咖啡因,则会对健康不利。此外,不只是咖啡含有咖啡因,茶、可乐、功能性饮料中都有,所以计算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也别忘了这些。
酒精也上瘾,如何避免宿醉?
与咖啡一样不能骤然停止的还有饮酒。
酒精几乎对大脑各处都有影响。它会和大量的不同神经递质的受体系统相结合,其中包括血清素的受体系统,这也可以解释酒精的抑制作用。如果受到酒精的影响,神经细胞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会变慢。
长期饮酒后,大脑习惯了酒精时,会试图通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来提高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速率。因此,如果酗酒者突然停止饮酒,大脑中还留存有太多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会持续刺激大脑直至其完全失控。
简单来说,平时大量饮酒的人突然停酒是很危险的,那会使人产生幻觉,最后发展到全身性痉挛。
如果酒是今天才推出来的,它将很难合法化。对胎儿来说,母亲饮酒比吸食海洛因还要糟糕。酒精会给胎儿造成脑损伤,而且不存在任何确定的安全下限。
酒精也会给成年人造成脑损伤。如果酗酒者开始肢体痉挛式抖动,双眼眼球震颤,出现记忆困难和迷糊混乱,就该怀疑是否得了韦尼克-科尔萨科夫(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这是一种缺乏维生素B1导致大脑出现萎缩的状况。大脑中受影响最深的区域是乳头体、丘脑和白质,大脑皮层也会发生萎缩。酗酒者会缺乏维生素B1,原因在于酒精会阻止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此外还会抑制该维生素在肝脏内的储存及转化为其活跃形式。
喝酒之后走路摇摇晃晃是由于酒精对小脑的影响。醉了的人做那些他们通常不敢做的事情,则是因为酒精影响了额叶。对额叶的这一影响能让人不考虑后果,因此敢于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而不会有被拒绝的恐惧。酒精还会影响脑干,会让人感到困倦而睡着。
音乐会或夜店里的卫生间排长队,是因为酒精会让小便更为频繁。大脑中的垂体通常会释放出一种激素,能留住体内的水分而不会脱水。然而酒精会抑制这种激素的释放,水分也就留不住了。于是,去厕所的次数自然就多了。
频繁小便引起的脱水也是酒醉隔天头痛欲裂的部分原因。酒后身体严重脱水,大脑体积缩小,脑膜受到牵拉和拉扯,于是头疼也产生了。
不过,宿醉并不仅仅是头痛。频繁小便还会丢失对神经信号和肌肉控制很重要的一部分——盐分,所以感到恶心和疲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此外,会感到疲劳也是饮酒后糟糕的睡眠质量导致的。
有些人会说喝酒可以更快入睡,这本身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酒精有镇静作用,能抑制大脑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所有人都能睡着,只要他们喝得够多。
但饮酒后的入睡却很难让人进入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正是对休息最重要的部分。此外,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量代偿性生产还会导致宿醉焦虑症状:第二天起床后可能会发抖、恐惧、血压升高,感到惶惶不安。
酒精会直接被胃吸收,促进盐酸的生成。倘若盐酸生成过多,胃部周围的神经就会给大脑发送警告:胃里的东西将会伤害身体,于是就会开始呕吐。
此外,宿醉程度会有多严重,还取决于喝的是哪种酒。如果只喝白葡萄酒或伏特加等液体清透的酒,宿醉就会轻一点儿,如果是红葡萄酒和龙舌兰酒等有色的酒,会产生更多有毒的副产品,宿醉会更严重。
如果想避免宿醉,最明智的办法当然还是完全不饮酒。如果万不得已,那么可以通过每喝一个酒精单位(一个酒精单位是15毫升纯酒精)就喝一杯水来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不适。
吸毒成瘾呢?
据国家禁毒委的报告,2018年,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人数已经超过百万,而实际吸毒人口则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每年大约有5万人直接吸毒致死,其中吸毒过量死亡率占50%以上。在全球范围内,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调查显示,每年至少吸毒一次的人数约有2.75亿人,占全球15至64岁人口的5.6%。
毒品除了对身体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外,更可怕的是,吸毒后因产生幻觉,对身边人拳打脚踢甚至持刀砍人的刑事案例,也是不计其数。
吸毒成瘾也视为一种“脑疾病”。人类大脑中存在多个驱动和奖励系统,当我们达到目标时,这些系统就会给我们奖励,见下图:
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也就是伏隔核,对成瘾非常关键。一旦办了什么漂亮事,伏隔核就会释放出奖励物质多巴胺。就像口渴了就喝水,仅仅做这样的事便足以让大脑拍拍他们的肩膀(当然是精神上的),并对伏隔核发出奖励信号。
而毒品则会诱骗大脑提高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水平,这样只要服用了毒品,就会深深陶醉于欣悦感中,尽管这对我们并没有好处。
毒品能给人巨大的刺激,大脑一旦受到这样的刺激,就会激活它的各个防御机制,以期再度恢复平衡。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大脑会减少毒品可影响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系统数量。这会导致驱动系统功能降低,无论是性爱、食物还是运动,都无法带来跟以前一样高的多巴胺水平。
换句话说,这时只能吸、嗅、闻或是使用更多毒品,才能达到同样的迷醉状态。自然和人为的迷醉状态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这被称为耐受性,大脑将发生生理上的改变。
导致成瘾的麻醉品,会对大脑做手脚。它们要么会模拟大脑中的某种神经递质,要么会通过增加某种天然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或阻止该递质被释放它的神经细胞重新捕获从而改变这种神经递质的水平。
人们所说的心理依赖其实也是一种生理依赖。吸烟的人饭后必来一支烟,或者香烟夹在指间的那一刻顿感压力消失,这也是依赖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许多戒断方法针对的正是这种习惯——而且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试着让每天早晨的“起床烟”一天比一天抽得晚吧,最好是把烟夹在其他手指之间或另一只手上。
然而习惯也是生理性的。习惯就是那些一次又一次共同发送信号并由此变得强大而又稳定的神经细胞网络集合。每当感到有压力时不要立马拿出烟来,体验一下如何在没有香烟帮助下应对压力,就能逐渐弱化这些神经细胞网络。
简而言之,去甲肾上腺素让人兴奋,而多巴胺使人快乐——至少一开始是这样。渐渐地,毒品滥用会促使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只有刺激不断加码才能被激活,这样一来,曾经感到快乐的事情慢慢便不能带来喜悦了,到最后快乐就只有毒品能给了,人也就彻底沦为毒品的奴隶了。
10个吸毒的人里有1个人患精神分裂症
我们以大麻为例,来看看它会造成哪些“脑损伤”。
我们的大脑自有一种神经递质,被称为内源性大麻素,由植物大麻制成的哈希什和大麻烟模拟的就是这种神经递质。大脑中典型的神经递质是从神经细胞一号释放至神经细胞二号,而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则是相反的路径,是从通常被视为受体的神经细胞发送至一般是信号发出者的传出神经细胞。
大麻会过度刺激大脑自产的内源性受体系统,使它们无法完成调节神经细胞之间所传信号的工作。由于这些受体系统在大脑中分布很广,大麻的作用范围也就很广,从变化的时间体验、放松感和欣快感,到恐慌、偏执和注意力降低,再到学习和记忆。
此外,毒品大麻还可引发急性精神病。
我们知道,在胚胎时期受过大麻影响的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学习障碍、记忆障碍,变得容易冲动。
此外,科学家通过实验还得出结论,大麻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的人很难区分什么是假想、什么是现实的疾病。患精神分裂症的人会产生妄想,可以看到和听到不存在的东西。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换句话说,一旦你得了这种病,就会终身带病。
据统计,10个吸食毒品大麻的人里会有1个人患精神分裂症。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避免上瘾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开始。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戒冰毒|戒海洛因|戒麻古|纳曲酮|脱毒舒|八卦象数疗法|一起戒毒论坛

GMT+8, 2025-1-22 19:02

Powered by 戒毒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